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為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以文鑄魂,凝聚精神力量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薄耙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绷暯娇倳洖樾聲r代文化強國建設指明方向。
“精彩絕倫、充滿魅力!”在成都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閉幕式上,川劇青衣與說唱歌手對歌,流行歌手與說唱俑聯動,蜀派古琴與小提琴和鳴,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時尚在舞臺上碰撞、交融……文化盛宴令中外觀眾贊嘆不絕、回味雋永。
從北京冬奧到成都大運會,從“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到中國—中亞峰會……“中國式浪漫”屢屢吸引全球目光。成都大運會上,皮影戲、川劇等給來自五洲四海的青年朋友留下深刻記憶,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精彩呈現二十四節氣、黃河之水、折柳寄情等,驚艷世界,彰顯中華文化的力量……
禮序乾坤、樂和天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晚會《我們的四十年》等重大文藝活動,以充溢愛國情懷、民族氣概、英雄氣節的強大正能量,奏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天地交響……
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讓世界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魅力,感受當代中國自信昂揚、開放包容的民族精神。
新時代,我們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民族精神更加奮發昂揚。
沿北京中軸線一路向北,氣勢恢宏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巍然屹立。館前廣場,大型黨旗雕塑《旗幟》氣勢如虹,《信仰》《偉業》《攻堅》《追夢》大型雕塑莊重肅穆,充分體現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和其中蘊含的偉大奮斗精神,反映中國共產黨人篳路藍縷、頑強奮斗的偉大歷程。自開館以來,黨史展覽館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上百萬參觀者,學習黨史、感悟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燕山腳下,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古樸典雅,巨石上鐫刻“賡續文脈”四個大字,宣告著這座嶄新文化殿堂的職責使命。由中央總館(文瀚閣)、西安分館(文濟閣)、杭州分館(文潤閣)、廣州分館(文沁閣)組成的中國國家版本館,分布在神州大地的東西南北,既各有側重、各具特色,又遙相呼應、渾然一體,集中保藏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代表達。
述錄先人的開拓,啟迪來者的奮斗。2022年金秋,重大文化工程《復興文庫》正式出版發行。全五編包含60多卷、300多冊、1.1億多字,已出版三編共計37卷、195冊、6190萬字,時間跨度達百余年……皇皇巨著,字里行間回響著一個古老民族走向復興的鏗鏘足音。
新時代是波瀾壯闊、拼搏奮斗的時代,是英雄輩出、模范涌現的時代。從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到出臺實施《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建設成果豐碩,時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國好人”和“最美人物”大量涌現……尊崇英雄、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氛圍愈加濃厚。
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隨著精神文明建設深入推進,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斷強化,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日益形成,文明之風,遍吹華夏。
“咱們東風村,人好民風淳。家宴唱主角,山鄉育新風……”在浙江長興縣煤山鎮東風村文化禮堂里,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跟著志愿者學唱鄉風文明詩歌。長興縣充分發揮文化禮堂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作用,圍繞移風易俗開展文藝排演、政策宣講、志愿服務等活動,向農民群眾講清楚為什么要移風易俗,移什么樣的風、易什么樣的俗,宣傳教育深入人心,文明新風在廣袤農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出大量鼓舞人心、振奮精神的佳作,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時代的文藝作品“叫好又叫座”——
戰爭史詩電影《長津湖》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激發全社會的愛國情感;《天耀中華》等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廣為傳唱;評劇《革命家庭》、川劇《江姐》等戲曲,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電影《守島人》、電視劇《覺醒年代》等,感人至深,鼓舞了人民群眾的奮進豪情。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近年來,北京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讓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綻放光彩,充分展現首善之都的歷史底蘊、精神風貌、文化追求。東城區做好傳統文化“敬”字文章,堅持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并舉,區內的顏料會館、臨汾會館等聯袂上演“會館有戲”,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演出節目,讓百年戲臺再現光彩。西城區將“家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樓門這一方“小天地”,做好文明創建的“大文章”,引領社區居民共建共治共享,讓良好家風涵育時代新風。
2021年3月6日,北京友誼賓館,全國政協聯組會現場氣氛熱烈?!?0后、80后、90后、00后,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話,打動了無數國人的心。
文化,凝心鑄魂、啟智潤心。今天,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下,在革命文化激勵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下,全社會文化自信更加堅定,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極大增強,煥發出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以文化人,保障群眾文化權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p>
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時代為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廣大文藝工作者傾情投入、用心創作。一部部優秀作品應運而生,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8月11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揭曉,長篇小說《雪山大地》獲得最高票數。去年8月,中國作協啟動“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面向文學界和廣大創作者征集作品,《雪山大地》正是首批重點推進作品。
評委表示,《雪山大地》的成功源于作者一直深扎在青藏高原,從未離開雪山大地上的萬物和時代變革之下普通牧民的生活變遷。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草原上,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和文明,贏得廣泛喜愛和贊譽。烏蘭牧騎隊員表示將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為時代放歌、為人民起舞,劇場里,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演出數百場依舊一票難求,話劇《路遙》《于成龍》等作品持續“圈粉”。藝術家們堅定“唱響新時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國人的精氣神”;
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電視劇《山海情》《人世間》引發收視熱潮,長篇小說《千里江山圖》持續加印,電影《長津湖》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紀錄,美術作品《天下飛梁——港珠澳大橋》氣勢恢宏……
一系列“真金白銀”的扶持政策,令文藝界倍感振奮。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發布,《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實施意見》等出臺,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激勵出人才、出精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再到“精不精”“優不優”,各地公共文化空間不斷提檔升級,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到“城市書房”度過充實的時光,已經成為許多山東威海市民的生活習慣。在威海的大街小巷、商業街區,一座座“城市書房”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更加優質、個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形成一道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
目前,我國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截至2022年,全國共建成58.7萬家農家書屋、57萬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4萬多個鄉鎮(街道)文化站、3303個公共圖書館、3503個文化館、6565個博物館、718個美術館,讓人們在家門口享受優質豐富文化生活的愿望得以實現。
山歌嘹亮,鄉音濃郁,東西南北齊上陣,四季“村晚”奏響鄉村振興樂章。文化和旅游部持續打造鄉村“村晚”、廣場舞展演、“大家唱”群眾歌詠等品牌活動,為群眾提供展示自我、溝通交流和文化娛樂的舞臺。2022年,全國群眾文化機構共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270.7萬場次,服務人次超9.5億。
國家京劇院連續3年推出經典劇目《龍鳳呈祥》演播,古老京劇在線上綻放奪目光彩。
文化藝術“云”上來,線上、“云端”讓服務無時不在、無處不有。2022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開展線上演出展播7.63萬場次,全國群眾文化機構組織開展線上群眾文化活動280.96萬次。今年以來,演出全面復蘇,僅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舉辦的展播活動,線上觀眾就突破了11億人次。
優良的文藝作品,多彩的文化活動,便捷的文化設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以文弘業,傳承發展堅定文化自信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今年7月,四川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試運行。金面具、青銅神壇、青銅騎獸頂尊人像、青銅鳥足神像、青銅著裙立人像……新館展出的1500余件(套)文物中,有300多件珍品是近年來新出土的。燈光下,古樸、厚重的青銅器閃爍著神秘的光芒,訴說著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和歷史。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熠熠生輝,滋養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臺?!蛾P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蛾P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部署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傳承發展戲曲藝術。《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非遺保護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部署傳承發展工作。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順利完成,10815萬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的“家底”得以摸清。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8名。
文化和旅游部組織完成全國戲曲劇種普查,截至目前,我國現存戲曲劇種348個,其中分布區域在兩個省份以上的劇種48個,分布區域為一個省份的劇種300個。
錦繡大地上,文物古跡燦然可觀,文化遺產多姿多彩。石峁遺址、殷墟遺址、良渚遺址……遍布祖國大地的考古遺址,不斷出土的考古新發現,為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佐證。
國家文化公園成為人民汲取精神力量、涵育文化自信的新空間。全長近3200公里、開鑿至今逾2500年的中國大運河,再現舟楫如織、槳聲燈影的歷史場景;萬里長城作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象征,得到全面修繕維護;黃河、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沿線歷史文化保護和水體生態保護同步推進;各地新建成的以長征為主題的博物館吸引無數觀眾……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扎實推進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弘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觀眾數量“井噴式”增長、展覽活動豐富多彩,“打卡博物館”、“走進美術館”、“云上”看戲日益成為公眾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故宮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圖》系列文具、國家圖書館的《永樂大典》信箋等文化創意產品贏得群眾喜愛。
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正在形成,非遺活動進校園、非遺知識進教材、非遺傳承人上講臺,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加入傳承發展隊伍。
《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萬卷風雅集》等文化類節目,以創新的形式傳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吸引更多年輕人。
從歷史中“走出來”、在光影中“活起來”,國家博物館推出的“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沉浸空間,吸引絡繹不絕的觀眾。數字展覽、實景演出等創新形式,讓技術和藝術融合,拓展新空間,培育文化新業態。
與時代結合、與生活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發展中歷久彌新、光彩奪目、生機勃勃。
以藝通心,文明交流互鑒彰顯大國風采
種下友誼樹、蓋上鼓嶺郵局的“時光郵戳”……“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吸引了海內外的關注。
6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致賀信。習近平主席強調,“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國與國關系發展的根基在于兩國人民。希望大家把鼓嶺故事和鼓嶺情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讓中美人民友誼像鼓嶺上的千年柳杉一樣,茁壯成長,生生不息。
跨越百年、再續新篇的鼓嶺故事,是習近平主席親自推動中美民間友好交流的佳話,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例證。
以非遺、圖書、影視、戲劇、考古為媒,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文化圖景正徐徐展開。
“讓中國看到世界,讓世界看到中國”。6月24日,上海博物館與徐州博物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舉辦的“不朽的玉甲——中國漢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莫拉·弗朗茨博物館拉開帷幕,這也是上博“百物看中國”全球巡回展首展,借此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文化相通、民心相通。
“十三五”期間,我國的文物出入境展覽累計達300余項。“華夏瑰寶”文物展、“東西匯流:13—17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展,特別是與亞洲46國及埃及、希臘合作舉辦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無不以文物展覽凸顯中國與世界各國文明的交流互鑒,成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金名片。
6月7日,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開幕,吸引海內外10多萬種文化創意產業展品參展,展商數量從首屆的700多家增加至3596家,參觀、參展、采購的國家和地區從10多個增加到108個……自2004年創辦以來,文博會已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臺、擴大文化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2022年我國對外文化貿易額超過220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1%,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來自中國的出版物、電視劇、游戲、動漫以及各種設計服務、廣告服務和版權許可,越來越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越來越立體地展現在世界眼前,進一步提升了中華文化軟實力。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
中國出版“走出去”,用文學講好中國故事?!镀狻酚⑽陌?、《洛城花落》波蘭文版、《北京西郊故事集》阿拉伯文版、《吉祥時光》英文版……北京文聯形成了北京文學“走出去”的矩陣式發展模式,著力創建“大文學”格局,建構以北京老舍文學院為樞紐、聯結各資源方的合作機制。目前,北京文學作品入駐15個國際知名圖書館。
通過合作演出、聯合制作、國際巡演等方式,中國的演出讓藝術經典唱響世界。國家大劇院創作推出了100余部中外經典劇作,足跡遍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文物國際合作列入國家外交重要議程,進入多邊雙邊協議,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一帶一路”文物保護交流合作成果豐碩,文物援外項目和中外聯合考古展現中國擔當。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從五千多年文明史中一路走來的中國,深刻理解并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讓世界人民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增進理解和友誼,攜手共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不斷增強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人民日報)
下一篇:餐飲消費持續復蘇
24小時熱線:
1395142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