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這趟火車最低2元,52年沒漲價!
四川大涼山,曾是“中國最貧困的角落”之一。這塊土地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不懼艱險,咬定青山、團結奮斗的意志和決心。1970年,在30萬筑路大軍的努力下,連接川滇兩省的鋼鐵大動脈——成昆鐵路通車。在四川境內,它穿越茫茫大涼山,將曾經閉塞的土地與外界連通。
今天,成昆線上的綠皮列車每天仍準時將沿線百姓的農貨、牲畜運出大山。
彝族農民:這個火車是貼著錢跑的,都是為老百姓服務,為我們。
高鐵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感受飛速奔馳的時候,全國仍保留了81對這樣的公益性“慢火車”。這趟火車成為彝族鄉親走親訪友的“公交車”、賺錢的“趕集車”,也是孩子們求學路上的“校車”。
2014年,一條與成昆鐵路并行的快速鐵路——成昆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動工,與這條鐵路差不多同時期鋪就的,還有涼山人民的小康路。
搬新家、興產業、強基建、抓教育……昔日貧瘠的土地,煥發新的生機。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 趙勇:我國的人權保障不僅做得好,而且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一是保障所有人的人權。確保全體公民不分民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等,一律無差別地享有人權保障。二是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各民族無論人口多少、歷史長短、發展水平高低,在人權保障上一律平等。三是優先保障生存權、發展權。國家采取特殊支持政策,讓各族群眾享有公平的發展機會、共享發展成果。56個民族同步擺脫貧困、實現小康,就是最好的詮釋。
告別驢車拉水 5G登上青藏高原
這是一段10年前的影像,那時候的饒良智,不是在拉水,就是在去拉水的路上。饒良智生活的鹽池縣,位于寧夏東部,這里盛產石油,但曾經水比油貴。2018年,隨著亞洲最大的農村供水工程——鹽環定揚黃工程更新改造完成,曾經靠毛驢拉水的饒良智,終于享受到了自來水到家的便利。
隨著一系列農村飲水安全和鞏固提升工程全力推進,累計解決2889萬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飲用水量和水質全部達標,3.82億農村人口受益。
措嘎湖,位于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海拔4000多米。從小跟隨父母在這里放牧巡邊的阿旺西若一家是這里方圓40公里僅有的常住人口。即使遠在冰川腳下,國家還是把電、廣播電視信號和網絡信號送到了他的家門口。
2015年12月23日,全國最后9614戶3.98萬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得到解決。當世界上還有11億無電人口時,中國成為讓全民都用上電的國家。
覆蓋農村的水、電、路讓老百姓的生活好起來,高速發展的信息網絡又讓農村人的世界大起來。截至2021年底,中國現有行政村已全面實現“村村通寬帶”。農村地區100%的鄉鎮建有郵政局所,100%的建制村實現了直接通郵。
路通了,水通了,電通了,網通了,發展的路也就通了。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林毅夫:我們這些年的發展就靠基礎設施的完善,讓各個地方能夠因地制宜把它的比較優勢發揮起來,讓它的產品能夠進入國內的市場、國際的市場,提高它的收入水平,那么其他地方的產品也才能夠更好地進入當地,來改善當地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它能夠實現我們共同富裕的目標。
為什么街頭不見“趴活兒”的師傅了?
安徽建筑農民工創業孵化園的“工匠食匯”里,忙碌的食堂師傅正在為即將從這里出發的工人們準備物美價廉的營養早餐。
泥瓦工邵校一邊吃早餐,一邊打開了軟件,熟練地刷新招工信息。
安徽合肥市瑤海區務工人員 邵校:通過這個軟件,以后我們找工作通過“云上”找了,不需要出門去找了,它24小時為我們服務。像以前,來找工作早晨4點鐘就要起床,正常要等到6、7點鐘才有人找,有時候還沒有,就出現了一天在這里白等。
從凌晨3點饑寒困頓地在馬路邊“趴活兒”,到手機隨時“點單式”出工;從技能單一、安全意識薄弱的馬路臨時工,到成為經過園區培訓認證的專業工人;從松散無序、四處流動,到集體入駐“農民工自己的園區”,從創業無門,到擁有個人的小型公司。
近年來,為進一步擴大就業渠道,國家陸續在全國縣域建設了一批像這樣的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園,帶動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來自政府的關懷,讓邵校和萬千工友,不僅工作、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為美好未來奮斗的勁頭也更足了。
如今,中國城鄉就業結構不斷優化,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平穩,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靈活就業人員達2億。十年來,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在14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城鎮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調查失業率總體低于預期控制目標。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寫入了黨的二十大報告。
在這里,一把小刀曾是母親給女兒出嫁的禮物
這把小刀,是先措媽媽留給剛生產的先措的一份特殊禮物,它飽含著一個藏族母親對女兒的關愛,也見證了雪域高原醫療衛生事業的巨變。
幾十年前的青海,醫療條件落后,產婦生孩子時常常用樹枝或小刀割斷臍帶,先措收到的這把小刀就是當年姥姥送給懷孕的媽媽,以防媽媽在放牧時突然生產所用。如今,這種不得已的生產方式早已成為歷史。
不僅基層醫院的醫療條件大大改善,在遠程醫療的支持下,即便是疑難雜癥也能得到高效的診斷治療。
在州醫院的“云診療”和鄉醫院的細心保障下,先措不僅度過了妊高癥的危險期,還順利生下了第二個孩子。
截至2021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超過103萬,縣級醫療衛生機構2.3萬個,鄉鎮衛生院3.5萬個,村衛生室59.9萬個,實現了縣、鄉、村全覆蓋。群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的期盼正逐步變為現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大病保險、政府兜底、慈善救助等一系列保障政策,千萬個曾被疾病困擾的家庭挺起了生活的脊梁。
今天,中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基本醫療保障網。截至2021年,全口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逾13.6億人,參保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歲上升到2021年的78.2歲。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 阿齊姆·施泰納:中國在很早前就開始改革開放,進入工業化。開放市場后,還十分關注社會公平問題。因為經濟的快速發展總是會帶來一些挑戰,中國的發展不平等也會增加。為此,中國特意實施了很多大型的項目,在大規模教育、基礎建設、改善衛生等方面都富有成效。
印度攝影師竟被“浙”里迷住了
蘇迪,來自印度南部一個叫喀拉拉邦的小邦,是一名攝影師。熱愛旅行的他,曾輾轉法國、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工作生活,而2015年,當他第一次來寧波旅行時,就萌生了留下來的想法。
印度喀拉拉邦攝影師 蘇迪:我覺得這里的城市或農村生活有很多優點,基礎設施發展相當快,而且人們對藝術真的感興趣。我可以在這個城市欣賞到很多美術展覽,其實不僅僅是在這個城市,如果你去農村社區,也會看到一些繪畫、書法、傳統繪畫。
十年來,中國不斷延伸優質公共文化服務。截至2021年,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15個、文化館3316個、文化站40215個、博物館6183家,全國所有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已經實行免費開放。
中國記協副主席 劉正榮:文化權利是一項基本人權,讓每一個人充分享有文化權利,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締造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梢哉f這10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最豐富、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最充分、文化自信最強烈的10年。
大江南北幸福聲,千家萬戶展歡顏。一幕幕向上升騰的文化生活,定格著今日中國的美好瞬間,也沉淀著中國人權發展的累累碩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黃艷和父親都曾是湖北宜昌一家磷化工企業的職工,對于這份養活了一家幾代人的工作,父子倆有著復雜的感情。
湖北宜昌市某環保型企業工人 黃艷:我們住在江邊,以前經常也會碰到排污的時候,排污的水有時候就跟醬油一樣,五顏六色的。
宜昌有著長江流域最大的磷礦基地,依托豐富的資源和長江水運優勢,磷化工業在這里勃然而興,列岸成陣。然而,一度的無序發展,讓宜昌陷入“化工圍江”的困局。最高峰時,長江宜昌段200多公里岸線上,分布著134家化工企業。
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部署下,宜昌打響了全域生態修復治理攻堅戰,沿江134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推進岸線生態復綠,并系統實施水污染治理。黃艷則從原來高污染的化工企業轉職分流到新的環保型企業,收入比原來翻了一番還多。
今天的宜昌,一幅山青水凈人開顏的畫卷正徐徐展開。232公里的生態廊道、濱江公園,成為市民休閑健身好去處;長江干流宜昌段水質穩定在地表水Ⅱ類標準,總磷濃度下降近五成;藍天碧水,魚躍歸途。白鷺翱翔,江豚頻現。
改變的不只是宜昌。從長江頭到長江尾,十年禁漁,涵養生態,從東北大小興安嶺到西南橫斷山脈,綠色之變處處都在發生。
在陜西,毛烏素沙漠不斷被綠色覆蓋。
在北京,超過500處口袋公園、小微綠地讓居民推窗見綠、出門進園。
在青海,清潔能源產業百花齊放。
在渤海,海洋牧場平臺、深海養殖網箱以及養殖工船等,正在構建起一片海上的“綠水青山”。
刷屏朋友圈的“APEC藍”逐漸變成“常態藍”,曾避之不及的黑臭水體變成了休閑放松的親水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民共識,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正不斷變為現實。(央視新聞客戶端)
24小時熱線:
1395142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