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起起伏伏”,受到社會高度關注。一方面,受全面凈值化轉型影響,理財產品的凈值波動加大,部分投資者因無法適應而贖回了產品,理財規模下滑;另一方面,今年6月,銀行理財規模首次被公募基金反超,“頭把交椅”易位,引發了市場廣泛討論。
規模下滑只是表象。透過現象看本質,問題的核心在于,理財產品與投資者需求的適配度不高。讓投資者買到真正符合自身需求的理財產品,這既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集中體現,也是資產管理行業求轉型、謀發展的必然要求。
銀行理財投資者的主要需求是什么?受剛性兌付、保本保息等歷史因素影響,多數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較低,他們的主要需求是“可以少賺錢,但難以接受賠錢”。《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個人投資者仍是理財市場的主力軍,數量為1.03億個,占比高達98.87%,其中,穩健型投資者占比最高,比例為34.31%。
為了更好地適配以上需求,理財市場也在調整產品結構。目前,相較于存款、權益類產品,投資者更加青睞固定收益類產品。后者的突出特點是,收益雖沒那么高,但風險也相對較低。截至2023年6月末,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為24.11萬億元,占比達95.15%,較去年同期增加1.32個百分點。但需注意,規模不等于質量,眼下不等于長遠,資產管理機構仍面臨不少待解難題。例如,怎樣借助更多的標準化工具、構造出更多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底層資產,這既是難點,也是關鍵。
提升理財產品與投資者需求的適配度,要把準戰略方向,強化投資研究能力。投研能力是資產管理機構的“金剛鉆”,它通常決定著投資方向。銀行理財全面開啟凈值化轉型之后,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買的就是這家資產管理機構的投研能力。當投資者看不清楚未來走勢時,如果這家機構能夠作出前瞻性判斷,也就有了安身立命之本。目前,已有部分理財公司堅持“研究立司”,持續打磨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提升理財產品與投資者需求的適配度,要做實戰術執行,優化資產配置策略。正確的戰略方向要靠扎實有力的戰術執行來保障。一方面,資產管理機構要在宏觀、中觀、微觀層面做好投資組合管理,創新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養老等特色產品,全力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要樹立逆周期思維,根據投資者需求與市場走勢,合理安排理財產品的發行節奏、發行類型,切忌“只要規模不管業績”。
提升理財產品與投資者需求的適配度,還要筑牢風險堤壩,提升風險防控能力。財富管理的核心目的,是幫助投資者實現資產保值增值,不是一味追求高收益、高風險。因此,在目前的理財市場上,相較于相對收益,立足本金安全的絕對收益更為重要。接下來,資產管理機構要用穩健守護價值,堅持審慎的風險偏好,對沖市場風險,平滑業績、規模波動,讓資產管理機構成為投資者與市場之間的“防波堤”。
郭子源(來源:經濟日報)
郭子源
上一篇:以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下一篇:將政策紅利變為企業拓市場的競爭力
24小時熱線:
1395142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