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原標題:“患”位思考也是一劑良方
高維
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是一件既“溫柔”又“硬核”的事。日前,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就此遴選并發布19個典型案例,相關經驗做法將予以宣傳推廣。
掛號、就診、檢查、取藥……醫療服務優化無止境,每一個流程都是發力點。早在2015年,全國醫療衛生系統就啟動首輪為期三年的“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重點是解決“三長一短”,即“排隊時間長,檢查時間長,交錢時間長,看病時間短”。隨著人民群眾就醫需求的改變,看病就醫的改善早就不再局限于此。今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方案(2023—2025年)》,就要求充分運用新手段、新技術、新模式,將“以病人為中心”貫穿于各個環節。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贬t學講究經絡暢通,醫療服務亦是如此:它經常需要跨部門溝通和協作,通過充分挖潛、強化流程管理,方能精準破題。綜觀入選案例,管理升級和數字賦能是其中的關鍵詞:針對CT、MRI等影像檢查效率低,省中醫院大德路院區優化工作流程,合理、盡早分配檢查時間,大部分患者均可在當天完成檢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建立32個互聯網多學科診療(MDT)病種團隊,一鍵便可“召喚”一個專家團隊;深圳市兒童醫院讓兒科影像檢查成為“探索互動游戲”,降低孩子們的焦慮和恐懼,也讓檢查更高效……今年8月,廣東已就相關工作出臺了省級文件,將此類創新案例推而廣之,也是以點帶面、多點開花的應有之義。
醫患相得,其病乃治。在“醫生背患者過河”的同向奔赴中,只有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才能真正了解痛點,不斷增進信任。比如,“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已成共識,但在實際落地中,一些地方出現老年人就醫“數字鴻溝”、異地檢查結果不能互認等難題,某種程度上,這正是主動服務意識不足的體現,不僅增加了患者的負擔,也可能造成衛生資源的浪費?!搬t院黨委帶著醫務科、放射科、信息辦、門診辦等把門診的流程梳理了一遍,從患者到醫院報到、拿藥或檢查后離開醫院,這一共需要多長時間?哪個環節可以優化?”這樣的“事必躬親”,可謂多多益善。
少等幾分鐘也是獲得感,少走幾段路也是暖心事。改善醫療服務雖有其復雜性,牽涉面極大,但讓看病更有“溫度”、更簡單一些,完全可以日拱一卒、從“心”出發。(南方日報)
24小時熱線:
1395142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