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編者按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全面系統深入地闡釋了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也發出了振奮人心的號召: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對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上海正積極踐行自己的探索之路。今起,本報推出“文化傳承發展在上?!毕盗袌蟮?,通過不同領域的實踐樣本,展現上海文化工作者在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收獲的思考與啟示。
上海博物館大門處掛上了新的大幅海報:溫潤金色光芒的圖騰之上,“何以中國”四個大字令人矚目。去年“何以中國”首展“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帶來的震撼,許多觀眾依然歷歷在目。
6月2日,上海博物館正式宣布“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個展覽“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大展”將于今年6月20日起在上博第一展覽廳舉行,匯聚全國19家博物館、考古機構珍藏的出土文物超320件組。
不僅是“何以中國”系列大展,從青銅器、陶瓷、書畫等常設展到正在舉行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這樣小而美、專而精的主題展,吸引了上海公眾特別是年輕人鑒往知來的熱情。到博物館追尋歷史腳步,在上海正成為生活潮流和文化現象。
從歷史看今天、看未來
走進上海博物館,一樓第一展覽廳被圍擋包裹,不時有觀眾前來打探?!岸颊f中華文明五千年,去年‘宅茲中國’展示了4000年前的夏商周,那5000年甚至更早,是傳說還是歷史?”去年“何以中國”首展“宅茲中國”,市民蔡先生來了四次,“先民的創造力讓我驕傲,也讓我更理解當下的中國?!?/p>
正在緊鑼密鼓布展的“實證中國”展,將展出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為代表的第一個文明發展高峰中的偉大成就。來自全國19家博物館、考古機構的超320件組出土文物將現身證實,早在五千多年前,長江下游先民就已創造出比肩世界的輝煌文明。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記得,2010年,他在主持對吳家場良渚文化權貴墓地第二次主動發掘時,上博考古隊發現一座大墓。在眾多隨葬品中,兩柄象牙權杖初露崢嶸,稍加清理竟發現通體布滿精美雕刻——權杖象征著權力與秩序,雕紋佐證生產力水平。幾代考古人不懈探索顯示,距今5800年的崧澤文化已出現最早的社會等級分化,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則出現了最早的國家形態。此次展覽,就將從古國、稻作、手工業和玉器四大板塊,講述這一歷史時期的故事。
觀眾可以從“實證中國”一窺其與“宅茲中國”呈現的夏商周文明之間的呼應與聯系。兩場展覽從黃河中下游文明到長江下游文明,佐證著中華文明的統一性與包容性,也彰顯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實證中國”展精選的文物,不少來自東山村、凌家灘、良渚、福泉山等著名考古遺址近年的最新發現,遍布長三角地區?!巴ㄟ^文物反映出,當時長三角地區已有共同的文化價值觀?!标惤芙榻B,如今的蘇浙滬等“包郵區”在5000年前已形成文化共同體,這正是長三角一體化的基礎。“從歷史看今天、看未來,這是很重要的一條線索?!?/p>
創新展示中華文明實證
周末,上博正在舉辦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上,觀眾們在展臺前排隊參觀,其中不少是年輕人和孩子,原本被認為“小眾”的展覽人氣很旺。
“95后”觀眾姜先生看到不同歷史時期書籍收錄的《岳陽樓記》,“優美的文采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從古至今一脈相承。”他說,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有一種獨有的精神在傳承。
上海博物館圖書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陳才發現,許多年輕觀眾敏銳地捕捉到策展的“心機”。展廳從寫本到刻本的轉角處,以圖解展示了古代雕版印刷術的發明過程。陳才以首件展品手書《妙法蓮華經》為例,“因為全靠手寫,當時可能一共只有十件。”通過雕版印刷,書籍得以大量印刷,活字印刷術更進一步提升印刷效率。觀眾羅先生感慨,“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延續的重要原因就是不斷創新?!?/p>
文物展示歷史,也照進現實。去年“宅茲中國”展期間,上海博物館創新開設“文物黨課”,共接待黨組織89批次、1762人次。上海博物館青銅部副主任王樾曾向觀眾介紹“宅茲中國”本意為“國之中央”,而中國自古的社會模式便是圍繞一個中心形成的“同心圓”。觀眾中,不少黨員紛紛議論,這一結構也說明著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個核心領導力量統攬全局的歷史必然?!鞍疡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p>
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在介紹“文物黨課”時,將中華文明比作一條長河,“要知道她源于何處,才能知道她流向何方?!?/p>
讓中華文明更廣泛傳播
上海博物館還將“何以中國”文物考古主題展送進校園。這一剛剛結束的項目截至5月底已在上海12所中小學巡展,鼓勵學生開展考古文化等課題研究。在中國中學,“何以中國”展不僅在校園博物館配置常設展品,還邀請同學們成為志愿講解員,吸引了1.58萬人次師生參觀,輻射周邊社區群眾。
讓展覽“走出去”是上海博物館不斷擴大傳統文化影響力的探索。“博物館不僅是保存和研究文物的機構,也是文化傳播的平臺?!标惤苷f,策展不僅僅是圍繞藏品,更要服務于城市文化需求,做好中華文明的傳播。
未來,上海博物館另一品牌大展“對話世界”系列,也將引入更多中華文明內容。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我們會將海外展品與上博館藏、國內其他博物館文物聯動,讓東西方文明交流、古今對話?!鄙虾2┪镳^還在著手將反映中華文明的優質展覽送往世界各地,一個將前往歐洲巡回的精品漢代文化展正在準備中。
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今年4月18日,上海博物館福泉山遺址考古工作站在青浦區重固鎮揭牌,此次“實證中國”展的部分展品,就曾在這里考證修復。一墻之隔的福泉山遺址規模經勘探超100萬平方米,目前發掘范圍還不到4000平方米,考古工作點將“為未來幾十年繼續工作做準備”。
“宅茲中國”的策展人之一胡嘉麟記得,一個年輕女孩站在殷墟的刻辭卜甲前,滑動平板電腦里的拓片對應觀察,沉浸其中一站就是一小時。在許多文博工作者看來,經濟快速發展給了青年一代生活自信,他們渴望更系統地理解中華文明,不斷增強文化自信,“這是我們的使命。”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簡工博
24小時熱線:
1395142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