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民族地區發展和少數民族群眾生活十分關心。2015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云南考察時,對云南提出“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希望,并指出,“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p>
◇云南有26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563萬人,約占全省人口1/3,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世居少數民族、特有少數民族、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
◇云南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先后制定《關于加快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實施意見》《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條例》及實施細則等政策文件,以發展為“總鑰匙”促進各民族團結,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深走實,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集全省之智、舉全省之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云南用發展的思維謀劃民族工作、用發展的辦法解決民族工作的問題、用發展的成果促進民族團結,不斷夯實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物質基礎,確保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
◇如今,在獨龍族聚居的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草果、獨龍牛、養蜂、旅游等產業初見成效。獨龍江景區成功創建為怒江州首個4A級旅游景區,曾經人跡罕至的偏僻之所,成了旅客心向往之的“養心秘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持續向“大流動、大融居”深化,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群眾進入城市就業創業、安居定居,全省城鎮流動人口中少數民族占72%。
◇如今,春節、中秋節、潑水節、火把節、目瑙縱歌節等,已成為各族人民共同的節日,各民族文化百花齊放、百川歸海,交融匯聚成中華文化之“大美”。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長山 吉哲鵬 字強 嚴勇
“我家是四代同堂,20多口人中有4個民族。”談起家里的民族情況,77歲的藏族老人和萬春思路清晰,話語滔滔不絕。她的老伴、80歲的納西族老人和明志笑盈盈地坐在一旁看著她。
和萬春與和明志有一個女兒和四個兒子:大女兒和丈夫是藏族,其兒媳婦是傈僳族;大兒子媳婦是納西族;二兒子媳婦是納西族,其大女婿是白族;三兒子媳婦是納西族;四兒子媳婦是藏族……和萬春老人的家,在云南省迪慶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塔城鎮啟別村它灑村民小組。這里地處滇川藏三省區交界處,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
和萬春家這樣的多民族家庭,在云南還有很多。云南有26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563萬人,約占全省人口1/3,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世居少數民族、特有少數民族、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來到云南,仿佛走進一座繽紛絢麗的民族文化“百花園”,各民族在云嶺大地繁衍生息,親如一家,攜手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民族地區發展和少數民族群眾生活十分關心。2015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云南考察時,對云南提出“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希望,并指出,“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大局作出的重要部署。2016年12月16日,國家民委與云南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簽署協議,共同推進云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云南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先后制定《關于加快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實施意見》《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條例》及實施細則等政策文件,以發展為“總鑰匙”促進各民族團結,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深走實,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集全省之智、舉全省之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
目前,云南已有13個州市、100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市、示范單位,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命名3845個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示范單位,1065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云南正通過實施“石榴紅”工程、“枝繁干壯”工程、民族團結進步“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引領工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等重點工程項目,推動示范區建設提質升級。
云南省委書記王寧說,為了讓邊疆各族人民更加幸福安康,云南將推進沿邊開發開放,讓邊疆民族地區更加繁榮穩定。守護好邊疆、發展好邊疆是云南的神圣使命?!拔覀儗猿忠皇肿ッ褡鍒F結鞏固,一手抓民族地區發展,確?,F代化建設新征程上一個民族都不掉隊,打造我國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的樣板”。
握緊發展這把“總鑰匙”
多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是云南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深厚的歷史根基。云南多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文化類型,就有氐羌、越人、濮人等族系的部落印記。
風光旖旎、資源豐富的云南少數民族聚居區自然條件艱苦,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群眾文化程度偏低,生產方式落后。云南曾有8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其中深度貧困地區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占比達46.4%。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近年來,云南用發展的思維謀劃民族工作、用發展的辦法解決民族工作的問題、用發展的成果促進民族團結,不斷夯實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物質基礎,確保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
“十年來,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地區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痹颇鲜∶褡遄诮淌聞瘴瘑T會主任拉瑪·興高說,云南注重“管肚子”與“管腦子”相結合、“補短板”與“揚優勢”相結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合力,推動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優質化、產業發展特色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在高質量發展中持續改善民生。
全面小康,一起過上好日子。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云南有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年11月,云南全省933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850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整體脫貧,兌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2022年5月11日,隨著35千伏聯網工程正式投產運行,獨龍江鄉連接國家大電網。2022年7月,中國移動貢山分公司在獨龍江鄉建設的7個5G基站正式投入使用,實現光纖網絡、5G信號全覆蓋,“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遠程就醫”全面實施,上學難、看病難成為歷史。
如今,在獨龍族聚居的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草果、獨龍牛、養蜂、旅游等產業初見成效。獨龍江景區成功創建為怒江州首個4A級旅游景區,曾經人跡罕至的偏僻之所,成了旅客心向往之的“養心秘境”。
截至2022年底,獨龍江鄉森林覆蓋率高達91.3%,85%以上的家庭擁有了機動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6034元,戶均存款超過5萬元。
補齊短板,民心工程增強民生福祉。16年前,一位攝影師在怒江州記錄下這樣一個瞬間:福貢縣馬吉鄉馬吉米村橋馬嘎村民小組的余春花和余才妹,相互靠在一起,坐溜索過怒江,去對岸上學。嬌弱瘦小的姐妹倆掛在鋼繩上,身下的江水波濤洶涌。
2018年12月30日,喬馬橋竣工,溜索退出了交通“舞臺”,成為見證喬馬嘎村發展變化的“活化石”。現在,照片中的姐妹二人,一位成了護士,一位種植草果發展產業,各自經營著自己的幸福生活。
十年來,云南加強“五網”基礎設施建設,民族地區通航運營機場11個,5個民族自治州進入高鐵時代,民族地區所有鄉鎮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郵,4G網絡和寬帶實現全覆蓋,農村飲水水質合格率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圍繞就業、教育、醫療等重點領域,云南將各類民生工程作為民心工程抓好抓實,開展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穩崗促增收專項行動,推動異地轉移就業,整體推進民族地區城鄉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保障,各族群眾民生福祉不斷增強。
興邊富民,創建現代化邊境幸福村。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勐卡鎮馬散村永俄村民小組,位于中緬邊境線上,是西盟縣佤族文化保留較為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近年來,這個邊境村莊走出了農旅融合發展路子。
村里的大學畢業生娜能,2014年回鄉開起了客棧和餐飲店。這兩年,她辦起直播帶貨,幫鄉親銷售蜂蜜等農特產品,為游客提供免費講解服務?!艾F在寨子基礎設施越來越好。產業興旺了,許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又回來了?!彼嬖V記者。
2015年起,在深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工程基礎上,云南連續實施兩輪“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劃”?!笆濉睍r期,云南25個邊境縣(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2%,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2021年以來,云南統籌投入省級資金逾136億元,聚焦實現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邊境防控、邊民思想觀念六方面持續發力,努力將37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建成“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富邊樣板、穩邊示范、守邊屏障,各族干部群眾干勁十足。
示范引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徒步旅游、美食大賽等新鮮事越來越多;2022年全鄉脫貧人口人均收入達1.75萬元……基諾山鄉是直過民族基諾族的聚居地。這個新中國成立后最后一個認定的少數民族,從率先脫貧到如今邁上了鄉村振興新征程。
2021年10月,一面精心制作的基諾大鼓,滿載著基諾族群眾對黨的感恩之情和為中國“鼓勁”的心愿,從西南邊疆的基諾山送到首都北京,收藏在中國民族博物館。
基諾族是云南各民族跨越式發展的縮影。截至目前,云南已實施四輪“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引領工程,打造50個示范縣、396個示范鄉鎮、5205個示范村,實現民族團結進步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群眾增加收入與增進認同相結合;2022年,8個自治州防止返貧監測對象32.36萬人,已消除返貧風險22.67萬人。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斗……”在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民族團結園內,有一塊1951年立下的民族團結誓詞碑,上面刻有當時普洱專區多位民族代表立誓后用漢語、傣語、拉祜語寫下的簽名,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
櫛風沐雨,歷久彌堅。民族團結誓詞碑見證了云南各族群眾的團結一心、友愛互助。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各民族人口分布持續向“大流動、大融居”深化,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群眾進入城市就業創業、安居定居,全省城鎮流動人口中少數民族占72%。
通婚聯姻,手足相親。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三營鎮鄭家莊,漢、藏、白、傣、納西、傈僳、彝7個民族120多戶人家聚居于此,白族民居墻上繪著吉祥八寶圖,藏家小院里晾曬著白族扎染,街道上傣族的寶葫蘆、彝族的牛頭飾品、納西族東巴文字彩繪交相輝映……多年來,鄭家莊各族群眾通婚聯姻、手足相親。
近年來,云南持續完善各民族融入城市的政策舉措和制度保障,與全國15個省份建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跨區域聯盟。云南昆明等城市被確定為“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范城市”。
今年3月,昆明、大理、楚雄、曲靖4州(市)的34個社區黨委書記共同簽署《互嵌式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跨區域大聯盟共建協議》,探索建立互嵌式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聯盟共建機制。各族群眾在城市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不斷完善。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校園。來自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的“00后”佤族學生魏佳,2018年考入云南師范大學法學專業。就讀期間,她成為“石榴籽學堂”的一員。在老師們的精心培養下,魏佳于2021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2022年大學畢業后,魏佳主動報名參加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成為家鄉的一名邊疆基層服務工作者。
“‘石榴籽學堂’讓我更深刻認識到,上學不是為了離開落后的家鄉,而是為了家鄉不再落后?!彼f。
“石榴籽學堂”是云南師范大學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具體實踐之一。
近年來,云南通過開展系列宣傳教育實踐活動,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結合各學校歷史沿革、地理區域、校園景觀、公共空間等實際,把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以特色校園文化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內涵,在廣大學生心中構筑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石。
各級各類學校通過校訓、?;铡⑿8?、??鍒?、校園廣播、校園電視臺等載體,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宣傳學?!盀辄h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強化各族師生對中華文化的深度認知、情感共振、歸屬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團結互助結出“石榴紅”。每年中秋節前夕,昆明金星社區都會舉辦一場民族團結百家宴,轄區居民和餐館共湊一桌菜,以眾籌方式吃團圓飯。這是“賓弄賽嗨”民族團結互助機制的活動之一。
在傣語中,“賓弄賽嗨”意為沒有血緣關系卻像兄弟姐妹一樣的朋友。如今,發端于普洱市孟連縣的這一機制已被廣泛推廣,人幫人、戶幫戶、民族幫民族蔚然成風,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鮮活注腳。
近年來,云南創新實施“石榴紅”工程,涵蓋理論研究、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經濟發展、文化建設、教育培訓等七方面13個項目。云南細化落實國家民委“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三項計劃,2022年云南各級各類青少年交流活動參與人數達6000余人,8個自治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90萬人,一批“新大理人”“新麗江人”等安居置業。
記者在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調研時看到,這里的自然村已經實現文體活動場地和文體器械全覆蓋,還組建了足球特色學校、佤山少年合唱團。2022年以來,該縣勐董完小兩支足球隊參加云南青少年足球賽,分獲冠軍、亞軍,“背簍少年”王發榮獲全國青少年網球巡回賽廣州站冠軍。
如今的云南,各民族群眾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血脈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地處西南邊陲的云南高原地區,自古就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前沿地帶。
2021年以來,晉寧河泊所遺址出土大量漢代簡牘、封泥、大型建筑基址和豐富器物,表明漢代中央政府已對云南行使治權,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增添了重要實證。這一發現,對云南用歷史文化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云南推進“文化潤滇”行動,實施“枝繁干壯”工程,促進民族文化繁榮發展,切實增強中華文化認同,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愛國愛黨,團結統一。在云南邊境村寨采訪時,記者看到許多村民的住宅屋頂上飄揚著鮮艷的國旗,農戶堂屋里張貼著習近平總書記和各族群眾在一起的照片。各族群眾自發把“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寫入民族團結愛國公約、村規民約。
近年來,云南始終把“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首要內容,強化思想引領,實施“紅旗飄飄”工程,廣泛開展“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等教育實踐活動,弘揚一心一德跟黨走的優良傳統,賡續民族團結精神血脈。
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地處中緬邊境的普洱市瀾滄縣木戛鄉哈卜嗎村小學,100多名學生基本都是拉祜族孩子。讓校長楊啟秀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年來,孩子們變得更加自信大方,敢于表現自己,普通話說得越來越“溜”。
“從一年級起,學校就教學生學習普通話,一些班級語文平均成績能達到70多分甚至更高。與我剛從教時相比,成績翻了兩三倍?!睏顔⑿阏f,近年來,很多偏遠山區的學校不僅有了寬敞明亮的教學樓,還逐步配齊了各種電子信息化教學設備,學會普通話的孩子們由此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各民族增強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基礎工作。2016年以來,云南已組織14906名少數民族教師參加普通話培訓;組織大學生志愿者2200余人次深入14個州市46個縣,開展推廣普通話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創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村1876個,完成15801所學校語言文字規范化建設達標工作;實施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專項,推進“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和“童語同音”項目。
目前,云南少數民族群眾會說漢語的比例超過98%,3至6歲在園學前兒童普通話普及率達99%。
增強中華文化認同。近段時間,“春天傣族舞挑戰”成為網絡熱點,作為配樂的傣族舞曲走紅社交網絡。舞曲原創者,就是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這支民族文化工作隊,成員平均年齡不到20歲。團隊將古老的非遺等文化元素挖掘整理、創新編排,展現“年輕態”,實現創新傳承與發展。
近年來,云南扎實推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并通過提煉元素、打造精品、展示創新等方式,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講述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推動建設云南少數民族古籍數據庫平臺,利用數字化平臺開展民族古籍的搶救保護和數字資源的管理與運用;定期舉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民族團結進步大舞臺等文體活動;編纂《云南少數民族中華文化認同文獻典藏》《云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古籍書系》;打造211個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工程項目,樹立、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云南堅持把保護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與傳承建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有機結合,推動中華文化“枝繁干壯”。
如今,春節、中秋節、潑水節、火把節、目瑙縱歌節等,已成為各族人民共同的節日,各民族文化百花齊放、百川歸海,交融匯聚成中華文化之“大美”。
拉瑪·興高說,云南將持續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體現到民族宗教工作的各方面,加快民族地區現代化發展,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24小時熱線:
1395142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