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農業農村部今年4月披露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超過1100萬。今年年初,本報一項調查也顯示,56.1%的受訪青年想過返鄉,其中12.1%的受訪青年已經在為回家鄉做準備了。
不過,創業從來不是易事,返鄉的年輕人過得怎么樣?他們在創業路上遇到了什么問題?又該如何在家鄉闖出屬于自己的天地?從一些小鎮創業家的樣本中,或許可以看到答案。
峰回路轉 農產品銷售打開新門路
老家在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涂市鎮的石正偉,年齡不過30多歲,但已經是個經歷過風雨的人。
當年他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因在外打工的父親意外受傷,家里治病欠下了8萬元債務。為了緩解家中困難,石正偉在大學期間一直打工,自2008年就做起了快遞業務。
本以為日子會一路向上,誰承想到2010年,快遞業務又遇上了麻煩。當年年底,大雪封路,發往云南的一批貨物延遲了兩個多月。寄件方將石正偉告上法庭,要求賠償損失50萬元。為了解決問題,他主動找到寄件公司的老板負荊請罪,表示愿意賠償,但因為沒有賠償能力只能打欠條??吹絼偞髮W畢業的小伙子創業不易,態度又誠懇,公司老板決定不追究其賠償,還提出聘請他到公司來上班。
正是這番機緣巧合,石正偉進入做葛根的農業公司,從此跟農產品打上了交道,學起了農業產業經營。
到2015年,石正偉已經干了5年農業,他心生念頭:酉縣這么多農產品,為什么不做縣級平臺,打造一個縣域品牌?這樣老百姓的農貨有標準、有品牌,自然就不愁銷售了。說干就干。當年石正偉就注冊了公司,開始了數字化運營路上的摸索,2018年還開發了微信小程序,用于展示進城的農產品。
和很多小鎮創業家面臨的困境一樣,“帶動酉陽農產品走出去”的美好愿景很快就撞上了現實。怎么讓小程序對接起物流和數據,怎么把平臺和數字化工具整合在一起,怎么借助這些工具把農產品推向更大的市場?這讓石正偉犯難,“我們沒有技術人才,對數字化工具的使用有很多障礙,所有人做這個事情都不知道怎么弄……”
年輕人在家鄉創業,要想破局,往往不能只憑一己之力。雖然經歷過不少風雨,但總能在關鍵時刻峰回路轉的石正偉遇到了新機遇。今年7月,作為騰訊公益事業重要版塊的豐收好物計劃項目組到重慶市酉陽縣調研,在當地政府的推薦下,石正偉的“酉好貨”成為該計劃的共創合作伙伴。
“早在年初,‘酉好貨’就一直想試水騰訊平臺,但沒有找到機會。”讓石正偉覺得奇妙的是,后來騰訊主動聯系了他。
豐收好物計劃是在農業農村部指導下,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與騰訊廣告自2021年聯合發起的助力農產品品牌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專項助農計劃。項目針對脫貧地區農產品品牌轉型升級中工具、人才、產品這三大短板,為縣域提供數字工具,培養會用數字工具的人,打造可短期體現數字工具能力的品牌,并且提供流量扶持、品牌推廣、跟蹤輔導。
“酉好貨”的人、貨、場由此起了變化。項目組幫助“酉好貨”搭建了數字工具,沉淀粉絲、探索經營策略。
“以前我們只有一個小程序,現在我們用小程序加企業微信,還有視頻號、公眾號、社群等,整個系列的工具疊加使用,做成了一個生態鏈,打造出了市場化的平臺來銷售產品?!惫ぞ哂闷饋砹耍趺醋儸F也是問題。石正偉提到,在利用視頻號直播時,除了普通觀眾,項目組的工作人員對每場直播持續觀察,之后與“酉好貨”的員工一起分析復盤數據情況,改進直播策略和產品運營方向,進行持續優化。
過程中,“酉好貨”團隊逐漸摸索清楚了視頻號帶貨農產品的運營規律,短短幾個月時間已沉淀了10萬粉絲,有了粉絲基礎,團隊連線直播了10多場,場觀達到了4000多,還有了近千元的轉化。
有了這樣的突破,如今,石正偉正意氣風發地帶領著“酉好貨”平臺,銷售武陵山、大涼山、烏蒙山區等山區的農特產品,希望吸引更多創業者加入數字化運營大軍,既解決就業問題,又帶領老百姓增收致富。
品牌加持 土特產闖出新天地
雖然相隔千里、互不相識,但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察右前旗,“塞主糧”品牌創始人柳樹興跟石正偉一樣,也一頭扎進了農產品領域。2016年,原本從事健康養生行業的柳樹興從河南來到察右前旗,一眼就相中了當地裸燕麥。經過一番考察,他選擇扎根于此。
之后,柳樹興在烏蘭察布立項、投資、建廠,公司與農民簽訂單,將收購上來的裸燕麥進行統一加工銷售,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有從事醫藥器材行業的經驗,柳樹興最擅長的經營方式是“會銷”,顧名思義,這是指通過線下的大會來招商、推廣產品,將這一套銷售方式應用在裸燕麥上,也很快取得了成功。
但疫情到來之后,線下門店業務受到重創,“會銷”大打折扣,形勢迫使企業要開辟線上戰場。
如何把線下的流量引導到線上?又如何打造出裸燕麥的品牌,讓產品走向更大的市場?幫助縣域農產品品牌獲得可持續的生命力,也正是騰訊公益豐收好物計劃的目標。連續兩年的農民豐收節,騰訊通過直播助農、品牌傳播等方式幫助了近百個縣、200多款農產品推廣。
“風味人間”是騰訊視頻推出的一檔美食類紀錄片,有口皆碑。在豐收好物計劃中,項目組推動“塞主糧裸燕麥”“磧口碼頭黃小米”等多個品牌入選“風味優品”。
在培訓中,柳樹興的團隊也補上了社群營銷這一課,提升了小鎮創業家們的全域經營能力?!氨热缭谂嘤栠^程當中,講師教我們如何做體驗,如何做場景化營銷。生產車間就是一個場景,主播到工廠直播的效果非常好,我們一場活動,3天時間能賣到100多萬元。”
如此一來,裸燕麥從“會銷”變成了“群銷”?,F在,柳樹興借助“群銷”,不僅銷售自己的品牌產品,還銷售察右前旗的其他農產品。
農村數字化運營浪潮涌動 最重要的還是人
跟石正偉、柳樹興比起來,80后馬永波的返鄉選擇似乎更加“孤注一擲”:他闖蕩過一線城市,先后在多家互聯網公司工作,也曾年薪百萬,對于互聯網、數字化運營相當嫻熟。但2020年年初,因為看好縣域數字化運營,他選擇從零開始,在縣域創業。
在現實中摸爬滾打了兩年后,馬永波在好友的邀約下,于今年4月來到山西臨縣闖蕩。在這里,馬永波開始了他的兩次“際遇”。
一次是遇“物”。 到了臨縣,經過一個多月調研,目光敏銳的馬永波發現當地老百姓都喜歡吃一款紅棗黃米粽子,銷售商之間時常打價格戰。正值端午節臨近,馬永波和合伙人準備用這款粽子開始一輪試水。他們另辟蹊徑,為粽子確立了全新定位,取了響亮的名字,做了精美設計,且只在互聯網銷售,一套數字化手段運作下來,粽子從一天銷售一單,到后來銷售額超過100萬元,馬永波在臨縣一舉成名。此后,馬永波和另外幾個合伙人一起創建了“青檸智選”平臺,幫助提升臨縣當地農產品的銷量和知名度。
另一次是遇“人”。比馬永波到臨縣的時間早3個月,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經濟與科技社會學研究室主任呂鵬來到臨縣掛職,擔任副縣長。作為學者的他,去臨縣之前就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開始一場做蛋糕和分蛋糕的社會價值實踐。
他主導之下,臨縣與 “豐收好物計劃”牽手合作,借助外力盤活縣域社會的存量,攪動臨縣農村數字化運營這波潮水。呂鵬認為,“人才是打破縣域經濟冰層的利錘”,縣域經濟要發展,最重要的是人。
馬永波正是這波潮水引來的“浪花”,他的大城市經歷和數字營銷能力在臨縣找到了用武之地。豐收好物與臨縣搭起的這個舞臺,除了馬永波,還聚起了更多小鎮創業家:臨縣有名的返鄉創業青年、“香菇迷”郭凱嘉,從北京返鄉創業賣雞蛋的任宇超等。
有平臺,也不缺能打動人的返鄉創業故事,“青檸智選”想走內容帶貨的路子,但在前期,因為內容維度限制,且處于艱難的起步階段,精心打造的故事內容受眾寥寥。
今年7月,豐收好物計劃項目組到山西臨縣調研,在當地政府的推薦下,項目組了解到臨縣這群熱血創業青年的現狀,一起探討出了“用IP講述故事”進行內容帶貨的思路,共同培養當地一位患有腿部殘疾卻自強不息創業的青年劉利強作為IP人物。
試點效果初現,“青檸智選”視頻號實現了起步階段的躍升,關注量明顯增多,網友們紛紛給自強不息的利強點贊,臨縣的農產品也隨著利強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用戶看到與購買。
縣域農產品要破圈 數字化工具是利器
隨著國家共同富裕戰略的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數字經濟向鄉村的延伸,越來越多青年選擇返鄉創業或就業。城鄉數字化鴻溝巨大,土壤不同,返鄉創業或就業沒有成熟方法論,更需闖勁,也更需要各方助力。
對于聯合發起“豐收好物計劃”,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肖黎明表達了初衷,“要把鄉村數字經營人才培養作為核心抓手,探索把騰訊的工具、能力、品牌留在縣域、留給返鄉創業青年,以造血可持續的方式,幫助縣域農產品品牌獲得可持續的生命力。”
為助力鄉村人才培養,項目組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出了小鎮創業家全域經營能力培養計劃:他們組織內外部講師開發實用性強的精品小課,圍繞視頻號、公眾號、企業微信、私域運營、平臺規則的理論與實踐進行重點講解;直播授課之外,還專門開發了課后測試題,增強學員對重點課程內容的理解;即便是課程結束后,對于積極進行自主實踐且有意愿使用騰訊數字工具做生意的學員,也給予持續的學習資源支持,建立持續的社群指導。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為的是讓小鎮創業家們真真切切掌握數字化工具的使用本領,即便身在小鎮,也能目光長遠。
據悉,該計劃于11月10日正式開班,一直持續到12月底,來自脫貧地區38縣近1900名返鄉創業青年參加了線上培訓;項目與重慶酉陽、山西臨縣、內蒙古察右前旗當地政府、本地返鄉創業青年共建“助農基地”,為當地培養了一支可成功使用數字工具的團隊。
一年下來,像石正偉、馬永波、柳樹興這樣的青年,已然成為鄉村數字化運營的佼佼者,引領縣域數字化土壤中長出更多可能。
“未來,城鄉將全面融合,年輕人可以在城鄉之間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狀態、生活方式。期待騰訊公益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可以幫助更多的返鄉青年創業成功,幫助更多的縣域農產品源源不斷地走出大山,帶動農民實現更多增收!”肖黎明說。這,也是更多返鄉創業者的期待。
?。ㄖ星鄨蟆ぶ星嗑W記者 周圍圍)
24小時熱線:
1395142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