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旭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高端財經論壇之一如約而至。
12月28日,由成都傳媒集團旗下主流財經媒體——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系列活動正式啟幕。
當日,以“賦能實體經濟 激發創新活力”為主題的高峰論壇主論壇成功舉行。主論壇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副會長孫念瑞等重磅嘉賓圍繞論壇主題,分享了他們的真知灼見。
劉世錦:應實施創新型減碳進取型戰略
出席此次論壇的嘉賓劉世錦在主旨演講中重點關注如何促進綠色創新,實現減碳和增長雙贏。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
劉世錦指出,我們應該走一條創新型減碳的道路,通過創新形成新的技術、工藝、方法等,在達到相同產出的情況下,實現了低碳、零碳甚至負碳排放。
而實施創新型減碳這種進取型戰略的關鍵就是要在穩住存量、保障能源供應穩定和安全的前提下,把重心轉向更快地擴大增量,對能夠增加產出、促進增長的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產品提供強有力的激勵。
劉世錦認為,這種激勵并不局限于少數措施,而應是相互依存的制度規則和政策體系。
對此,劉世錦建議要從三大支柱體系入手,分別是:建立全方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創新型“碳替減”市場、形成區域自主減排責任體系、加快以碳核算和碳賬戶為重點的綠色微觀基礎制度建設。
具體來看,在建立全方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創新型“碳替減”市場方面,劉世錦提出,這個市場應有包容性,包括綠電等綠色能源產品,也包括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高碳行業能夠產生碳替減的產品,如綠氫煉鋼等,還可將個人消費領域的碳排放權交易納入其中。
“這樣機構和個人都可成為市場參與者?!眲⑹厘\表示,這一市場的起步階段,地方可以從各自實際出發,建立“碳資產池”或“綠碳銀行”,開展創新型碳替減的核算和交易。如果運行有效,可對外地交易者開放,逐步演變為更大范圍的區域市場乃至全國性市場。
在形成區域自主減排責任體系方面,劉世錦認為,增量優先的關鍵是擴大對技術創新產品的市場需求,而這一點又直接取決于減排責任體系的有效性??山梃b國際上巴黎協議的原則,鼓勵各個地方的主動性,提出既合乎本地實際又有一定挑戰性的減排目標,與下一步陸續出臺的落實雙碳目標的1+N政策相配合,形成省、市、區縣和開發區等層面的區域減排計劃和可回溯的減排責任要求。
在加快以碳核算、碳賬戶為重點的綠色微觀基礎制度建設方面,劉世錦表示,在碳核算的起步階段,可以采取從上而下的方法,先把基本情況摸清楚。同時要普遍建立碳賬戶,包括企業和其他機構的碳賬戶,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建立個人碳賬戶。在企業中推廣ESG評估,率先在上市公司和大型企業中形成穩定規范的ESG評估的披露制度。
“進取型減碳戰略三支柱體系可在創新意愿強的省、市層面先行先試,給出一定的試錯空間,取得成功經驗后完善提高再推廣?!眲⑹厘\表示,促進綠色轉型既有技術創新也有制度政策創新,綠色創新和轉型面對大量未知和不確定因素,仍然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吳曉求:金融結構性改革和金融創新最重要的動能來自科技進步
在此次高峰論壇主論壇期間,嘉賓吳曉求圍繞高科技企業發展和資本市場的聯動作用,展望了中國金融和資本市場的未來模式,發表了題為《推動金融創新和結構性調整 助力高科技企業成長》的主旨演講。
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
吳曉求指出,以科技進步推動產業升級迭代的過程中,金融特別是資本市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認為,新技術到新產業的轉化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比如不被廣泛了解、市場需求面窄等。在幫助他們克服不確定性的過程中,金融創新、結構性調整非常重要,有助于國家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換代。
他舉例說,上世紀80年代,美國和日本的產業結構差別不大,但此后美國出現硅谷等高科技和產業結合的案例,經濟競爭力大幅提升,其源于金融創新的成功。沒有金融創新,則不會有硅谷出現。
“我國應學習借鑒這方面的經驗,推動金融的創新和結構性調整,創造越來越多新的資本業態,孵化高科技企業,分散其成長過程中的風險?!彼劦馈?/p>
以開放的姿態面對金融創新的過程中也存在風險。對此,吳曉求認為,要辯證地看待金融創新。金融創新帶來了新的金融業態和資本業態,也會帶來新的風險,但前提是,其克服了傳統風險,風險形態發生了變化,風險總量實際上并沒有增加。“它的功能更強大,效率更高,能夠更好地推動新技術到新產業的轉化。”他強調。
“金融結構性改革和金融創新最重要的動能來自科技進步?!彼硎荆瑧敶罅Πl展資本市場前端的各種新資本業態,進而孵化高科技企業,未來讓他們成為上市公司的主體,這樣資本市場才充滿競爭和活力,具有了成長性,真正成為財富管理的重要機制。
吳曉求總結道,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以及基于技術進步的產業迭代,這是我國邁向現代化的重要牽引。在此進程中,持續推動金融改革創新,幫助加速新技術到新產業的轉化。
展望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發展,吳曉求表示,注冊制的改革推行,上交所科創板、深交所創業板和北交所的定位,都考慮了資本市場發展如何更好地與高科技企業結合。他認為,當前我國找到了資本市場發展的正確道路,具有長遠目標,未來發展將充滿活力。
孫念瑞:上市公司應做好強化治理意識等四方面工作
在此次高峰論壇主論壇期間,出席的嘉賓孫念瑞在主旨演講中談及了上市公司未來應該做到的多方面工作。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副會長孫念瑞
他指出,近期證監會發布了《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5)》,提出力爭在2025年,上市公司結構更加優化,市場生態顯著改善,監管體系成熟定型,上市公司整體質量邁上新的臺階。上市公司作為中國企業的優秀代表,為更好地發揮市場晴雨表功能,落實好三年行動方案、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未來幾年發展中,還應當做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治理意識,規范自身發展。通過健全獨立董事規則、完善公司治理內部機制,強化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誠信義務,督促解決一批長期未履行的承諾事項,減少控制權爭奪中的亂象,促進形成一批治理標桿企業。
二是樹立ESG可持續發展理念。今年以來,相關政府部門、監管機構陸續出臺ESG信息披露指引文件,強化綠色低碳、社會責任等ESG管理要求。提高ESG表現將有助于上市公司得到境內外投資者認可,在深入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同時,獲得資本市場支持,進一步提升企業價值創造,加快做優做強的步伐。
三是進一步把握好市場化方向。隨著注冊制的進一步落地實施,IPO、退市制度、并購重組、破產重整等制度的執行日趨市場化。比如并購重組,無論國企還是民企,都更多地以做精主業、增強內功作為并購交易的決策目標和判斷標準,將審慎理念貫穿于并購重組全過程,杜絕蹭熱點、炒概念、“三高”并購(高估值、高承諾、高商譽)等亂象。再比如,破產重整機制將得到優化,并成為上市公司化解風險的重要工具,符合條件且具有挽救價值的危困公司將通過破產重整實現重生。
四要加強聲譽管理。從上市公司角度,要進一步強化公眾意識,主動加強投關、公關、媒關等在內的市場聲譽管理。民營上市公司在聲譽管理中方面做得比較超前,隨著買方市場的逐漸形成,國有上市公司也要適應市場變化,把聲譽管理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修課,讓市場更好地認識企業內在價值,這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應有之義。
此外,在高峰論壇主論壇上,思睿投資集團合伙人、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華恒生物董事長、總經理郭恒華,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廖通逵等知名經濟學家和杰出上市公司領導者,也圍繞著論壇主題分享了他們的觀點。
多項重磅活動陸續舉辦
在“第十一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系列活動舉行期間,以“綠色發展 和諧共生”為主題的2022第六屆中國上市公司董秘峰會也成功舉辦。
上市公司如何提高ESG能力?在踐行ESG理念的過程中還存在哪些挑戰和困惑?
峰會上,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就“中國上市公司ESG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之道”發表了演講,并從戰略目標、體制建設、產品與服務、關鍵性議題識別、信息披露等五個方面為中國上市公司提供建言。
在圓桌論壇分享環節,愷英網絡董秘騫軍法、盛和資源董秘郭曉雷、清新環境董秘秦坤、海天股份董秘陳凱鴻等四位董秘分別分享了企業的ESG實踐,并與中財大綠金院高級學術顧問、中財綠指首席顧問施懿宸教授就上市公司在踐行ESG、提升ESG水平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展開了精彩的討論。
在2022第六屆中國上市公司董秘峰會成功舉辦的同時,“第十二屆中國上市公司口碑榜”也重磅發布。
經過3個多月的評選,口碑榜的15大獎項正式揭曉。從9月到12月,每日經濟新聞主辦了“2022第十二屆中國上市公司口碑榜”評選,本屆口碑榜活動評選的中心主題為“特色塑造,價值回歸”。經過公眾提名、大數據篩選、模型篩選以及機構+公眾投票四大環節,誕生了15大聚集了專業口碑和市場好評的榜單。
上一篇:我國首個大型頁巖氣田再創兩項紀錄
下一篇:遼寧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業
24小時熱線:
1395142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