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半月談記者 張 軍 駱曉飛 張宏祥
近年來,沿黃各省區全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重要進展。同時,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出現爭相建設公園等苗頭性問題,個別省份甚至提出“一縣一濕地、一縣一公園”目標,出現“重建設輕保護、重開發輕修復、重景觀輕生態、重節點工程輕系統治理”等傾向。
“黃河公園”數量可觀
半月談記者統計發現,截至今年9月,沿黃流域有8省區均存在已建、在建的“黃河公園”,名稱雖不相同,總體數量可觀。
黃河中游某省2021年7月公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省黃河流域已建立78處森林公園、67處濕地公園、25處風景名勝區、20處地質公園;規劃到2025年,在這個省黃河流域14個市現有河道、庫區上新建省級濕地公園32個,升級5個國家濕地公園,新增保護濕地面積1.8萬公頃。
同時,根據相關規劃,這個省將在黃河沿線打造黃河濕地公園群,規劃范圍內河道長711公里,面積2920平方公里,涉及8市25個縣(區、市)。遠期目標是實現一縣(市)一濕地(濕地公園或濕地自然保護區)。
另一沿黃省份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公布的消息顯示,2022年內,當地8個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將陸續開工建設,力爭在2025年全部建設完成。
2021年11月11日,黃河下游某省新聞發布會公布數據顯示:全省黃河流域9市共建設省級以上濕地公園112處,其中黃河流域25個縣共建設省級以上濕地公園39處。
此外,境內曾有黃河故道的個別東部省份,也建成或規劃建設以“黃河”命名的公園。
據不完全統計,黃河干流沿岸地區及黃河故道地區已建、在建和擬建的各類公園不下280處,其中,以“黃河”冠名的生態類公園超過100處。
過猶不及風險多
在黃河流域建設適度數量和規模的生態類公園,既可保護流域生態環境,也為周邊群眾提供休閑場所,是一件大好事,但凡事“過猶不及”。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當前黃河流域公園建設已出現不良苗頭。
各地各部門各自為政,缺乏統籌協調,導致沿黃地區新建公園面積擴張趨勢明顯。黃河沿岸地區及黃河故道地區公園種類繁多。水利部門有水利風景區、水利公園,文化和旅游部門有風景名勝區、文化公園,農業部門有農業公園、郊野公園,住建部門有城市內的各類公園,體育部門有運動公園、體育公園,林草部門有濕地公園、森林公園,自然資源部門有地質公園、自然保護區等。
一些市縣圍繞“公園有沒有、面積大不大”等暗中較勁。東部省份某沿黃縣建設的國家濕地公園規劃面積逾1.02萬畝,2016年通過原國家林業局驗收。3年后,位于該縣不到100公里的另一個沿黃縣,規劃建設的國家濕地公園逾1.44萬畝,2019年12月前后通過國家林草局驗收。
中部某市2020年開工建設一處黃河故道濕地公園,規劃面積逾1.9萬畝;到2020年底,又獲批開建一處省級黃河濕地公園,規劃面積近6萬畝。
工程過度、親水過度,容易形成新的生態風險。一些公園在建設中過于依賴工程措施增樹、增草、增水,不同程度擾動了原生環境。一些公園“濕地不濕”,靠人工建設增加濕地面積,不得不進行生態補水;有的公園擠占河道、堤防、行洪區、防洪設施,影響行洪和防汛。
部分公園人造景觀過多、建設標準過高,有形象工程之嫌。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沿黃一些地方政府動輒投資上千萬甚至上億元,在公園項目建設中追大求高,高標準建設樓、宮、塔、壇、閣等人造景觀。一些地方不顧中央三令五申,仍在公園建設中開挖人工湖、營造景觀水面。
黃河上游某市所建黃河樓高108米,總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總投資1.25億元,另外還建有黃河壇、黃河鼎、黃河閣。東部某市的黃河樓2021年建成開放,樓高逾70米,建筑面積逾9000平方米。西部某市所建黃河樓主樓高93.39米,總建筑面積逾4萬平方米,整個景區概算投資近4億元。
某縣級市黃河故道濕地公園規劃投資逾3億元。當地群眾在濕地公園開工新聞后留言:“現在全市都是濕地,遇到洪災,最需要的是排洪設施?!?/p>
不正確的政績觀
2019年以來,黃河流域各地政府越來越重視黃河生態治理工作,特別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各地政府部門密集實施生態治理項目,生態公園、綠色廊道、文化展館等項目成為地方政府重要工作抓手。但是,部分地區在上述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跑偏、走樣苗頭,不符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要求,不利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良性發展。
受訪基層干部認為,有的干部在理解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存在兩種不良傾向:一種是依然認為以經濟發展、項目建設為主,在生態保護上打“擦邊球”;另一種是不顧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將生態文明建設功利化、工程化,催生不正確的政績觀。
一位縣委書記受訪時說:“要探索發展一個主導產業,沒有五六年努力根本見不到效果,而且很有可能以失敗告終,但公園等生態類項目就不同了,風險很小、效果可期、展示性強,大家當然愿意干?!?/p>
黃河上游某縣水車村地處黃河岸邊。今年8月,當地政府計劃在水車村實施沿黃濕地生態保護項目,財政投資221.8萬余元。半月談記者查閱工程量清單發現,建設項目包括:栽植喬木、色帶;修建園路、停車場;鋪設混凝土道牙、隔離柵欄。
對此,一名村干部說,“見效快的好看項目”上馬快,但農民還是更希望把錢投入到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改善上。國家投給沿黃地區的建設項目,不能“面子做得好,百姓沒實惠”。
及時糾正問題,優化審批管理
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重大國家戰略,容不得一絲一毫跑偏走樣。為此,需要進一步在全社會特別是市縣領導干部中樹立全面、科學、系統的生態文明觀,糾正不良政績觀,完善相關管理制度,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保駕護航。
第一,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系統學習領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讓各級干部準確、全面理解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和黃河生態保護的系列重要論述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思想。
第二,在黃河流域和黃河故道地區開展已建、在建、擬建各類公園、綠廊、展館大排查,摸清底數,糾正攀比建園、盲目擴園、舉債建園等問題。同時,系統梳理典型案例,總結經驗教訓,通過正反兩方面案例,警示和教育各地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生態保護觀念。
地方各級政府還應自查自糾,從思想上破除“公園情結”“圍檻思維”和“景區迷戀”,樹立“田野即是公園、農田也是濕地、森林就是景區”理念。
第三,鑒于當前各類公園多頭審批、名稱繁雜、甚至出現“區中有園、園中有區”等亂象,應建立健全審批和監管長效機制,統一歸口公園類生態建設項目管理監督責任,明確各部門責權利,從制度上堵住項目建設在環評上打擦邊球、借生態保護之名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漏洞。
此外,在黃河流域,可考慮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為統領,對一定行政區域內的各類公園進行合并,形成兼具文化、生態、旅游等多功能的綜合性公園。山東省在這方面已進行了探索,2021年10月,國家公園管理局批準的《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方案》,就整合優化了8個自然保護地。(半月談網)
下一篇:項目建設忙 發力穩投資
24小時熱線:
1395142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