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從《詩經》開始,我國傳統詩教歷史悠久。在物質文明發達的當下社會,如何更好地喚醒、呵護好兒童心中的“詩歌因子”,澆灌他們心中的“詩歌之樹”開花結果,是值得詩人和教育、文化工作者共同思考的課題。2022年1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給孩子的25堂詩歌課》,引發業界不俗反響。
填補童詩教學盲點
在《給孩子的25堂詩歌課》的童詩教室里,有古詩新詠,有擬人化的動物詩,還有繪本詩、圖像詩、題圖詩、方言口語詩、游戲詩、謎語詩、數字詩,等等。在講“圖像詩”時,講授者這樣啟發兒童,“節奏只能通過音樂來完成嗎?當然不是。在詩歌中,節奏還能通過圖像來表達。圖形詩也是詩的一種表達方式,比如寶塔詩就是圖形詩的一種。”在書中,教學者化身為詩人,通過“師生擂臺”,用親身實踐讓兒童知曉詩歌技巧是如何運用到詩歌創作中去的。
兒童寫詩要寫什么?該怎么教兒童寫詩?這是當下童詩教學中難啃的一塊骨頭。會教的老師不一定會寫,會寫的老師不一定會教。教兒童讀詩時,語文老師往往著重文本,而詩人則會結合創作背景、意象等將創作的獨特感受帶給每一位兒童;教孩子寫詩時,語文老師只會讓兒童仿寫,仿寫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給孩子的25堂詩歌課》的作者寬窄(張敏)既會教詩也會寫詩。寬窄是四川大學文學博士,曾在西南財經大學教授創意寫作,受派遣至歐洲北馬其頓孔子學院教授漢語和文學,現任教于四川音樂學院戲劇學院。
作者努力填補童詩教學的這一盲點,在《給孩子的25堂詩歌課》中,通過引進古詩做參照物,啟發孩子們在生活中發現大量童詩寫作的題材,打通童詩與音樂,繪畫、建筑和繪本等藝術之間的銅墻鐵壁,運用跳躍、留白、雙關等藝術技巧和手法來完成童詩的抒情、敘事和哲思。
兒童是天生的詩人
日前,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專門為《給孩子的25堂詩歌課》召開了線上+線下研討會。在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會長莊正華主持下,中國兒童文學及教育領域的專家以及出版界專業人士,結合目前的兒童詩歌教育背景分析了《給孩子的25堂詩歌課》的出版意義。
詩人金波在會上提到,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天賦珍貴,靈感易逝,即使兒童即興表現出的真善美是詩歌最純粹的顏色,但也需要引導使之長久化發展。成都草堂小學西區分校校長付錦認為,詩教的目的并不是要培養詩人,而是培養有詩意情懷的心靈,讓詩意伴隨兒童長大成人。
在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長黃立新看來,兒童詩教的關鍵,不應只是大俗,也不應只是大雅。對于兒童而言,詩歌講得太深奧,領會不了,就容易喪失學習興趣;教得太淺顯,又會流于俗氣,讓兒童誤以為會“打油”就是會寫詩,影響兒童對作品的判斷力,甚至影響到他們的“口味”,誤把“零食”作“正餐”,導致營養失衡。所以在《給孩子的25堂詩歌課》中,對例子的選擇十分考究,一是從兒童已有的認知范圍和身邊常見的事物、名物和現象入手;二是以兒童們耳熟能詳、容易理解和模仿的古詩為例子,通過創意寫作的方法,讓兒童們在細微之處發現乾坤,也讓中國傳統古詩的真、善、美潤澤每一位兒童的心田。
封面新聞記者張杰實習生吳雨珂
(2022年12月16日 《華西都市報》 A15)
24小時熱線:
13951428565